【奋进•足迹:扶持建设专业巡礼】之十八——软件工程专业

作者: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8-08-02

【字体:

阅读量: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应用创新型IT人才的“产学研用”协同培养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巡礼

 

2016年底软件工程专业被遴选并确定为学校扶持建设专业,自此专业建设团队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着力投身于探索CDIO专业建设之路,并取得进展。2016年12月起,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团队成员分批次先后到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福建工程学院、汕头大学、嘉兴学院、合肥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全国知名院校进行CDIO工程教育模式考察交流,学习先进工程教育经验。并先后和上海、北京、杭州、深圳、成都、武汉、西安和兰州本地知名软件公司交流沟通、同时走访知名校友进行用人需求的调研。通过学习、考察、调研,团队成员对于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对于提高自身教学科研水平、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有了新思路。

学校领导调研指导软件工程专业建设。

一、面向行业,准确定位

软件工程专业是在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特色专业师资结构基础上优化人员配置而建设的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专业。本专业建设团队根据前期调研的收获和专业特点,依据《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规范》、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CDIO大纲与标准》,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制定出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通过学校组织的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授软件学院院长卢军博士为组长的专家组的可行性论证。

软件工程专业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高等教育文化基础和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的软件工程师为目标。培养学生系统掌握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具备适应在多学科跨领域发展的能力。未来能够在计算机及通信相关领域中从事软件工程技术研究、软件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维护和管理等工作。

专业建设团队成员与专业评审专家合影。

二、依据目标,优化课程

为使课程结构设置科学合理,教学计划的安排符合复合型、创新型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团队成员在对市场技术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整合现有课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突出厚基础、宽口径的特色,让学生在一种强调工程基础的、建立在真实的软件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过程的背景环境基础上完成软件工程专业的学习任务。

专业建设团队依据《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规范》改革现有课程并优化课程设置,取消一些可开可不开的“软课程”,取而代之是必须开设的“硬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力度。从2017级开始的学生培养中,课程中大力推进“项目驱动、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改革,实施企业项目案例进课堂活动。吸纳企业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推进“企业岗位认知--课程技能训练—课程综合实训—企业实习”的能力递进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发展、个性化发展,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行业企业需求。

专业教师参加各类教学交流会议学习先进教学理念。

   三、产学并行,训赛相长

软件工程专业依据课程间的相互联系,成立了课程建设小组,按照CDIO工程教育理念,通过程序设计类课程与数学类课程的融合培养、软件开发类课程的实践与探索、数据库与大数据课程的改革,夯实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产学并行,训赛相长,做了一定的探索与教育教学改革。主要有:

1、加强实践教学训练。软件开发类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课程,每门课程都安排设置综合性课程设计,整个课程群通过软件工程实践(Ⅰ、Ⅱ、Ⅲ、Ⅳ) 贯穿一个完整的项目。再通过企业级软件设计模块:包括Web组件与框架开发技术、移动应用开发、企业级软件项目实施。开设目的是使学生以行业为背景,掌握市场流行软件开发和大型软件开发的方法,毕业后直接到软件企业就业。最终通过企业级项目实施以及毕业设计指导学生完成具有企业背景、符合市场需求的软件项目,做到学中做,做中学,产学并行。

教师指导带领学生参加蓝桥杯全国总决赛。

   2.程序设计类课程与数学类课程的融合。从2016级学生开始对这两类课程实施了深度融合,包括的课程主要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软件工程实践1(编码与测试)》等。总体融合的思想是数学问题程序化,工程问题数学化,主要体现为,在数学中加入可计算性,要求用计算机程序求解某些数学问题;在程序设计过程中和数学结合,特别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构思与设计过程中注重数学建模思维,利用数学等工具实现程序分析与优化;精选一些案例库,特别是一些看似简单但具有思想性和扩展性的案例,并将这些案例库应用到教学和课后练习中。帮助学生构建思维,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将类似的一些竞赛问题引入课堂教学,探讨以赛代练,赛教结合的计算思维培养方式,积极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做到训赛相长。

答辩小组对学生课程设计进行评分。

   四、注重过程,多元考核

计算机类专业不同于其它专业,形不成计算思维就学不了该类专业。对于刚入校的新生。通过工程导论、计算机语言等课程逐步养成计算思维能力;再通过前端开发课程的原型化软件的开发让学生很快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后逐步展开专业教学,将数学类课程和程序设计、软件开发类课程深入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教学。

课程团队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加入了任务驱动教法,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应用知识,体验计算机程序和开发技术的魅力。课程团队成员践行迁移式的教学,让学生各个理解模块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基础的重要性。为更好的助力学生能力的养成,积极改革考核方式,采用多元考核机制。将全部课程过程性考核占比提高到40%(数理基础类课程),50%(开发类课程),60%(专业基础类课程)三种。

除了正常的作业或实验报告之外,在必要的时候加入模块测试,督促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以便后续内容的学习。同时在开发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中全面增开课程设计模块,形成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设计形成了“课程设计报告要求”“课程设计评分表”“课程设计评分汇总表”“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学习过程监控表”等,全面监控学生学习过程。

专业任课老师指导学生学业。

   五、学业导师,精准助学

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本科生学业规划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围绕合格软件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软件工程专业教师计划前期经验基础上在2018级专业学生中全面实施“学业导师制”,在学生入学后指定专业教师担任学业导师,增强专业教师与本专业学生的沟通,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热爱本专业,并能在导师的辅导帮助下更好地成长。计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1、指导学生明确专业及学习的目标方向。

2、指引学生掌握适合的学习方法。

3、关注心理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鼓励并指引学生继续学习深造和就业。

专业团队和合作企业教师联合讨论课程设置。

   六、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学校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于2016年6月签署了《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共建协议书》,成立了中兴通讯信息工程学院,开展全面战略合作。

软件工程专业采用混编师资团队,企业和学校讲师共同授课,具有软件开发经验的企业讲师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学校师资为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学校专职教师理论深厚,为学生夯实基础理论,实现产教研目标。软件开发类课程由企业专家到校授课。企业专家项目经验丰富,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重点培养实用型人才;将对培养具备行业系统集成技术能力,适应行业工程设计、建设、运营维护以及应用开发等岗位的高端工程应用型人才,促进ICT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这些具有开发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到教学一线,软件行业最新的开发技术带到课堂,保证了学生在校学习的技术就是毕业后公司所使用的技术。

企业同时为在校学生配备质素课老师,引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就业能力提升为导向,融合企业内训和大学素质教育的优势,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户外拓展、企业融合教学、企业现场调研、任务驱动训练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竞争力。

文:任志国  审稿:雒向东